马自达的转型之路:借势合作与坚守自我的博弈

发布时间:2025-04-06 11:17 来源:中国广告网 阅读量:16238   会员投稿

马自达转型:借势合作开启新局,坚守自我演绎独特博弈之路

马自达在美国电动汽车业务拓展曾遭遇不顺。几年前,它在美国市场推出短程电动车型 MX-30,随后又将其撤回。这一尝试虽受关注,却也引发外界对其电动汽车长远规划的质疑,彼时众多日本竞争对手正积极进军大众市场电动汽车领域。

对车企而言,电气化转型本就艰难,小型车企更是被成本问题掣肘。从销量看,马自达无疑是 “小众” 一员,它也自称为 “细分市场玩家”。在传统车企因电动车需求波动、地缘政治动荡引发通货膨胀压力,艰难谋求转型之际,削减成本、推动变革刻不容缓,甚至关乎生死。马自达首款电动汽车 MX-30 出师不利,最新车型 EZ-6 更是基于长安技术平台打造,电气化进程深陷困境。作为小型独立汽车公司,它缺乏与比亚迪、特斯拉等巨头竞争的雄厚资本,于是选择将电动汽车开发业务外包,降低成本,走稳健发展之路。

借合作之力开启电动篇章

马自达公布全新 “精益资产战略”,核心是让公司 “瘦身”,优先保障效率、灵活性与速度,以契合未来软件开发需求,同时减少电动汽车电池投资。马自达深知电动汽车电池投资巨大,2022 年 11 月曾预估,若独立采购电池,成本超 7500 亿日元,实施新战略后,初始估算成本减半。这得益于它更多依赖长安电池,通过与长安汽车合作,为东南亚等市场开发电动汽车。目前,马自达与长安联合开发电池电动车,如马自达 EZ-6,预计到 2030 年,其销量将占马自达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的 25%,约 40 万辆。在中国销售的 EZ-6 电动轿车,采用长安的 EPA1 电动汽车平台。马自达还考虑与长安合作生产更多电动汽车并全球销售,与长安共同开发的 EZ-6/6e 掀背车将在全球多市场上市,SUV 车型也将于 2027 年推出,开发顺利。同时,马自达宣布与长安合作开发另外两款车型,或于 2028 - 2030 年推出,销售范围待定。去年,马自达发布 Arata 概念车,一款新型电动 SUV,可能以 EZ-60 在中国销售,出口则名为 CX-6e,计划 2025 年底量产。

除长安外,马自达还与 Toyota、Denso 和 Blue Nexus 合作,开发电气 / 电子架构与平台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电动动力系统。若无这些合作,其电动汽车总投资预计达 2 万亿日元,优化电池投资后,下调至 1.5 万亿日元。此外,马自达还在研发一款 2027 年上市的电动汽车,基于自家平台打造,该平台设计灵活,可适配多种电池类型与车辆配置,采用滑板式设计,扁平电池组安装在车辆地板内。首款基于此平台的电动车大概率是 SUV,在日本生产用于本地销售与出口,将使用与松下合作开发的电池,这也是马自达首款完全自主开发的电动汽车。通过合作,马自达开发投资减少 40%,工时减少 50%;生产上,共用生产线使电动汽车初期设备投资成本比建新工厂低 85%,准备时间缩短 80%。中国电动汽车进步显著,马自达可凭借精致驾驶动态与时尚设计,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增添独特风格,为全球买家提供更多低价选择。

坚守传统技术,展望电动未来

马自达宣布升级生产系统,推出 “马自达制造革新 2.0” 计划,涵盖开发与生产。开发环节,运用 AI 和模型模拟技术,将产品开发生产力提升 3 倍,加快新品研发。生产方面,在现有生产线实现电动车与燃油车混合生产,减少额外投资,导入 AGV 等灵活生产设备,提升效率、优化流程。尽管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明显,马自达却未放弃内燃机技术,积极开发 SKYACTIV-Z 引擎,以满足欧盟 Euro 7、北美 LEV4 等严苛环保法规。新引擎将率先应用于下一代 CX-5 车型,并搭载自家混能技术,还将拓展至直列六缸引擎及转子引擎,提升燃烧效率、减少排放,维持内燃机领域竞争力。不过,作为成本削减措施,马自达将现有发动机阵容减少一半,控制软件数量减少三分之二。

马自达表示,电动化虽是趋势,但目标不止于 “推出 EV”,更要确保电动车具备 “人马一体” 驾驶乐趣。未来,其 EV 将采用灵活平台设计,适配不同电池技术,在日本本土生产保证品质。马自达认为,到 2030 年汽车行业将处于 “电气化黎明” 时期,即从内燃机向电力推进方式过渡的时代,这影响着当前战略决策,也是其电动汽车计划精简的原因。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asahiro Moro 称,电池投资大且需求不确定,将谨慎高效投资。马自达的 “轻资产战略” 是小厂在电动化时代的求生之道,虽短期内能有效控制成本,但面对未来全面电动化市场,其竞争力仍有待考验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钱龙财经 | 网站地图 | RSS订阅